收藏人民币需避免六种心态


龙泉收藏网 2011-10-19 09:34:40 浏览量:0

     收藏人民币源于兴趣,对于收藏人民币者来说,收藏人民币显然利国利民,利人利己。但是,收而不狂,藏而不痴十分重要。 

   如今,收藏人民币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再曲高和寡。不少老百姓对收藏人民币渐渐萌发兴趣,并有着不同的收藏人民币目的。有人为了提高品位,有人为了增长学识,也有人为了增加财富,还有人则是看中了这种投资方式。但目的不同,心态也不一。有些心态值得推崇,而有些心态则会让收藏人民币者误入歧途。藏界人士总结出了当前收藏人民币者应当避免的六种心态。 

   1梦想捡漏的心态 

   张靖远:现在,有些收藏人民币者能一天收一件“官窑”。问他们在哪里收的,他们说在收藏人民币市场上,有时候几百元就能淘到一件。听他们这么一说,我就纳闷了,官窑瓷器一般都是专门供给宫廷的御用品,存世量相当少。要说民间,那更是凤毛麟角。可现在有些收藏人民币者就坚信,只要在收藏人民币市场里逛一圈,不用花大价钱就能淘上一件。这样算起来,一个月就能收一二十件,一个月就能成“百万富翁”。其实稍微细想一下,就能发现这其中的荒唐之处。既然是精品,就肯定是难得一见。如果天天都有精品,一年下来就能有365件精品,这样的东西还能称作“精品”吗? 

   马克·吐温笔下那个《百万英镑》中幸运的主人公,相信成为了不少人心中的偶像。在收藏人民币界,有些收藏人民币者也有一种梦想,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接到从天而降的百万英镑大钞。于是我们经常能听到某某捡了个“元青花”,某某又捡了个“田黄”的故事。但这些人中,有些甚至连元青花、田黄究竟长什么样都没弄清楚。当然,这绝不是说捡漏不可能,但有一句话说得好: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 

   2迷信专家的心态 

   王敬之:现在有些收藏人民币者盲目偏信专家,认为只要是专家说的,就是正确的。事实上,有些专家虽然做了一辈子的研究,但他们每天看到的都是博物馆库房里的珍品,“下海”经验太少,对于民间做伪技术不一定了解。专家也不是全才,可现在国内却出现了一些很有名望的“全才”专家。本身是研究书画的,可拿个瓷器让他们鉴定时,他们也能品头论足一番。此外,受到各种利益因素的影响,有时候权威专家的鉴定也会大打折扣。曾经听一些朋友说,现在一些专家专门做“收费鉴定”。如果你拿了一张瓷器照片请他们鉴定,只要交纳一定的“鉴定费”,那么这位专家就会按照你的意思写上鉴定结果。 

   收藏人民币者手中的一些普通之物无须找“大专家”。道理很简单,小学生的算术,最好的自然是小学老师,院士水平再高,对小学算术题也可能一筹莫展。所以,真正“独具慧眼”者是那些身经百战的“练家”。他们每天都面对真品赝品,踩着“地雷阵”,练就了一双能断伪识赝的“火眼金睛”。那些“专家”们如果再有点私心杂念,这鉴定结果就很难说了。 

   3自以为是的心态 

   梁学义:收藏人民币者老李自称收藏人民币了一屋子的“国宝”。我好奇,就上他家见识了一番。老李的屋子十分简陋,据说一家三口全都靠他一个月1000元左右的工资生活,可老李却将大部分钱都花在了收藏人民币上。老李神神秘秘地打开了一个柜子,从里面小心翼翼地搬出了一件瓷器。我眼一瞧就觉得不对劲。老李得意地告诉我,这可是稀世宝贝“元青花”。我一下子愣住了,赶忙又将这“元青花”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但就是看不出它是“元青花”。老李见我直摇头,来了一句:“你不懂”。于是他又从床底拖出了一件明清瓷器,这次我看得更仔细了,但还是觉得不对劲。我问他这些瓷器有没有做鉴定,他说鉴定过,但那些搞鉴定的都不懂。后来我和一些拍卖公司的朋友提起这位老李,他们说老李早就“出名”了。他经常拿些古玩想到拍卖会上拍,可都是一些假东西,所以都被拍卖公司拒绝了。后来很多朋友也劝过老李,可老李就是不听,直到现在还继续买着“稀世古玩”。 

   曾经有一位文物鉴定人员不解,现在有些收藏人民币者都认为自己买的是哥窑,可他干文物鉴定几十年了,过手的瓷器少说也有三四十万件,但哥窑就只见过一件,而如今市场上却大量出现,这真假是不是就得打问号了?的确,收藏人民币领域种类极多,每一类都含有丰富的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收藏人民币者知识面要广博。所以,投资收藏人民币者万万不可有“自以为是”的心态。一旦你感觉“自以为非”了,收藏人民币事业才能硕果累累。 

   4按图索骥的心态 

   杨 军:现在,有些收藏人民币者为了找到一块古玉,就拿着书去寻。在他们眼里,这些书就是权威。如果寻到一块古玉,又恰好和书中的图案长得一模一样,那就肯定是真品了。此外,有些著书作者本身就没有收藏人民币多少古玉,对古玉的研究也只是粗枝大叶,于是他们这里抄一点,那里抄一点。至于图片,也是从网络上下载一些,或者从其他书中翻印一些。这样拼拼凑凑,一本书就算完成了。还有一些专门介绍市场行情的书,为了炒作某一种古玉,他们会故意标高价格。可以说,这些作者是完全不负责任的,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误导了许多收藏人民币者,也搅乱了整个收藏人民币的风气。 

   如今,一些作者为迎合收藏人民币热,编辑出版了一些指导购藏的图录。他们常常为了给书本增色,便不惜抄录一些根本不可能在民间流传的珍品图片,随意地标上参考价格。试想一下,有些稀世珍品价值连城,世界各大博物馆都不见踪影,成交价、参考价从何而来?还有些作者找不到真品图片了,就用赝品代替。因此,对这些书籍千万不可盲从。更不能拿着它们在市面上对号入座。如果按图索骥,则正好入了仿伪者的道儿。 

   5跟风炒作的心态 

   梁学义:现在收藏人民币界有一股很不好的风气——炒作。哪天听说陆俨少的册页拍了6000多万元,于是在书画市场上便看到一群人开始到处寻找陆俨少的作品。哪天听说某朝的什么瓷器涨价了,那市场上肯定又出现了一大批收购此类瓷器的炒家。在古钱币市场上,也同样有一批炒得不亦乐乎的炒家。如“泰和”金代钱币,2002年时一枚才300元左右。后来北京出土了一批,于是一些钱商以低价收购囤积,让市场一个都见不着。很多人闻风后也开始在全国各地抢购。不到半个月,该枚钱币就涨到了500元。一两个月后就是700元。2002年年底就达到了1000元。其实收藏人民币品千差万别,真伪混杂,他的涨价了,你的未必就升值。一味跟风,往往得不偿失。 

   现代社会的宽松环境和开放心态,使许多人在利益的驱使力下,不择手段地包装、炒作作品,认为收藏人民币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一样,必须炒作,不炒就没行情。其实炒来炒去,套利的是庄家,被套牢的就是那些散户了。 

   6哗众取宠的心态 

   王敬之:如今,有些人喜欢猎奇,一味收藏人民币偏门、冷门,认为这样才是高水平。广州就有这么一位古钱币收藏人民币者吴先生,收藏人民币了很多在市场上极难见到的古钱币。据吴先生介绍,他有一枚北宋年代的“崇宁重宝”,版别特殊,价格要上万元左右。但看了他所有藏品照片的专家都说,这其中有64%都是假的,这些所谓的稀有古钱币无非都是真钱改刻而成。方法很简单,本来钱币上的那个字通常是一厘米长,那么就将这个字的某一笔画再刻长一些。如今市场上也出现了专门供应猎奇者藏品的“供货商”。听吴先生说,经常就有全国各地的人给他送一些版别特殊的古钱币,在猎奇方面吴先生可谓在全国都出了名。 

   有些收藏人民币者喜欢猎奇觅怪,一旦见到从未见过的藏品,往往会引起极大的兴致。而有些人则专门做起了利用臆造品行骗的行当,恰好迎合了这种猎奇心理。究其原因,还是收藏人民币者不明白收藏人民币的价值规律,一味追求猎奇,也是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

     人民币能成为收藏投资的目标是因为其有着深厚的历史价值及历史累积,稳定的收藏基础是人民币市场价值形成的主因.人民币的收藏辉煌不是因炒作投机所能达到的,依靠的是众多收藏者,依靠他们的信心,收藏的坚持,坚守.作为真正的收藏者不可投入到炒作流通人民币及联体钞之中,才能将炒作投机对人民币收藏的影响减至最低.如果没有炒作跟风者,炒作投机者将在人民币收藏中没有生存的机会.或许下一个人民币收藏的辉煌历史就在三至五年内形成,而我们就是人民币第四次辉煌历史的谛造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