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收藏不可全信参考书


龙泉收藏网 2012-07-01 01:08:15 浏览量:0

   在钱币收藏界,进入21世纪以来,出书之风蔚然而起:无论是泉界大腕、还是知名学者,无论是高端买家、还是普通藏友,出书之风越演越烈。一时间,市场上各类与钱币相关的书籍蜂拥而至。

    然而到底有多少人在关注这些图书?这些图书的质量到底如何?它在钱币收藏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今这些追赶热潮的图书到底能不能担当起研究者的心血结晶、收藏者的良师益友、钱币收藏的简明捷径这三种功能?

    与书有关的三则故事

    先来听一位资深钱币界人士讲述的三则发生在钱币收藏界的真实故事。

    故事一:甲先生酷爱收藏中国银元。退休在家后,出于对钱币收藏的热爱,计划将自己的藏品整理集结成书。甲先生找到国内一家较为权威的出版社,并为自己的图书冠以“中国”、“全集”这样的称谓。

    然而,令甲先生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书刚一面世,便引来了众多藏友的非议。矛盾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藏友认为书中所刊藏品多为明显的赝品,或者地摊货,却被甲先生冠以“珍品”、“孤品”的称号;二是藏友认为该书在讲述银元基本常识时,出现很多知识“硬伤”。

    面对藏友的攻击和指责,甲先生无言以对……

    故事二:乙先生从事钱币收藏多年,“按图索骥”是乙先生购藏钱币时奉行的信条。平日里,在拍卖场上,乙先生也总是喜欢大手笔地购买下拍卖公司标注的重要拍品。就在一次拍卖会之前,乙先生意外地看到一本写于四五年前的钱币书籍,书籍中提到的一枚钱币刚好是他即将要参加的拍卖会中的重要拍品。

    凭借此书,乙先生毫不犹豫地花重金买下了那枚币。然而事后有知情人告诉乙先生,其实那本书的作者正是那枚币曾经的主人。这本书的出版完全就是为了抬高这枚币的身价。

    吃了亏的乙先生因此心有余悸,几年都不敢再碰自己喜爱的钱币收藏……

    故事三:丙先生长期热心于古币文化研究,常喜爱购买各类与古币有关的工具书以及文献史料。不久前,丙先生听说国内刚刚出版了一本权威的古币书籍。该书不但印刷精美,而且从为其写序言者到出版社都算得是国内最权威的。听闻这一消息,丙先生欣喜若狂,专程跑了四五家书店才找到了这本价值百元的书。

    然而当丙先生翻看这本书时,却大感失望——凭借自己多年的泉识,丙先生断定其中的古币图片几乎都是假货。

    失落的丙先生不禁疑惑:权威出版社出版、权威业内人士推荐的书籍,怎么会如此不堪?

    “这三个故事极具代表性,几乎反映出目前钱币收藏界对于图书的各种态度。”这位资深钱币界人士告诉记者,从最初由拓片组成的钱谱到如今的钱币研究书籍,钱币类书籍同钱币收藏一道成长,再加之与钱币收藏相关的历史记录、相关文献等,钱币类资料已经成为钱币收藏的重要支撑之一。然而,面对钱币图书,收藏者的态度却各有不同。

    对此,收藏者李先生颇有感触。在他的身边,既有从不看书的“实战派”,也有喜欢按图索骥的“理论派”,而他则笑称自己是一边看书学习一边收藏实践的“学习派”。“有的人乐于花上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去购买钱币相关书籍;有的人则从事钱币收藏几十年都没看过一本钱币书,这就是目前国内藏友对待图书的两极分化状态。很多人肯花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去买钱币,却不肯花十几元去买一本参考书,这多少体现出目前人们投身收藏时,那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不过,李先生认为,目前很多从不读书的藏友对前人所写的书籍还是有一定了解的,但他们对今天的钱币书籍绝对是知之甚少的。“这似乎与如今钱币书籍的良莠不齐有关。”

    尽信书,还是无书?

    在钱币收藏入门的时候,一些新藏友往往喜欢依据钱币图谱来选择收藏对象。而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急剧升温,一些出版社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图书质量,导致市场上的钱币书籍的质量良莠不齐,书中有错是常有的事。

    纵观现有的钱币类图书,主要表现为4个方面:一是内容东拼西凑,某些图书缺乏专业的指导和深入的市场调研,随随便便找些资料拼凑起来,完全不具备权威性;二是真伪不分,有的图书公然将假币列入其中,混淆视听,令缺乏经验的入门者在市场上看到假币后做出错误的判断;三是图片漫漶不清。第一套人民币大全套62张这一点往往对新入者最易造成危害。因为新入门者往往需要借助书中的图片来辨别钱币的优缺。有些书的图片模糊难辨,根本起不到指导购买的作用。四是胡乱标价,钱币市场的价格涨幅不定,钱币书上的价格也是五花八门,很难能做到与市场同步。如果您仅依据书上的标价去购买钱币,往往无法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到自己心仪的钱币。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同样适用于钱币收藏。”旅居美国多年的钱币收藏家孙先生就曾在国外看到一些中英互译的钱币书籍。“这些图书从外观看,大多印制精良,价格也多半不菲,然而仔细查看其中内容,却总有贻笑大方之处。”孙先生曾看过一本国内学者翻译的与中国铜元有关的书籍。书中将英文中表示“前”这一意思的“ex”直接音译为“埃克斯”,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作者将文中的“hankou”(汉口)翻译为“香港”。这种差错看似差之毫厘,却已谬以千里。“具备基本常识的人也许具备‘自动纠错能力’,可这本书要真是被‘白丁’奉为入门宝典,那对其的危害足以延续一生。”

    另外,现在出书者的目的也越发“多元化”。“过去的收藏大家,一把剪刀、一瓶浆糊,若干本参考文献……这就是他们制书的全部工具。完成一本书,往往要历经几载寒暑,那份踏实、钻研的精神背后,可以看出他们对钱币的热爱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样成就的书籍往往能够流传下来,成为学界经典。可如今的出书者,或为了评职称、博眼球,或为了某种不可告人的经济利益,恨不得只花几个月的时间就能赶出一本书,这样的书必然经不住时间的考验,会迅速地被淹没在大潮之中。”

    对于这种说法,收藏者李先生认为绝非“危言耸听”。在李先生看来,选对一本好的入门书籍,就如同找到了钱币收藏的一条捷径,而一旦遇上了劣质钱币书籍,藏友很有可能误入歧途,甚至沉迷于某种错误的收藏观点而无法自拔。“此外,目前的书籍还普遍存在着金玉其外败絮其内的情况。一本售价几百元的图录,虽然装帧精美,可翻看内容,原本20页就能说完的事情,非要拖成200页的篇幅,细看内容几乎没有可取之处。就算仅仅将其当做一本图录进行赏析,也难以保证图中藏品的真实可靠性。这样的图书轻则毫无用处,深层次考虑,有可能危害整个钱币收藏界的发展。”

    “知识”永不过时

    据了解,在中国钱币收藏史上,有过几次出版钱币类书籍的高潮期,分别是上世纪40年代、80年代、90年代。近几年,钱币收藏热度的增加以及图书出版热的浪潮,再度带动起钱币类书籍出版的新一波高峰。一时间,关于古币、机制币、纸币、银锭等各类书籍层出不穷。

    其实,目前国内钱币相关书籍的增多,的确能够反映出今天的藏友对钱币知识的渴求。而国内钱币研究者们孜孜求学的态度,同样也可以从中窥得一二。“过去国内藏友必读的钱币类书籍往往都是外国人所著,比如日本人著的《新订北宋符合泉志》就被古币藏友奉为必读宝典;而对于机制币藏友而言,伍德华的《中国机制十文铜元》、耿爱德的《中国币图说汇考》,更是不可逾越的经典……”

    “然而,在国内新出版的钱币书籍中,真正经得起推敲的书到底有几本?”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资深钱币收藏人士孙先生不禁发问。在从事机制币收藏多年的孙先生心目中,目前还没有一本书能够超过伍德华的经典著作。“他的著作就像一杯清水,虽不华丽却必不可少,文字、图片看似朴质,历经七八十载却历久弥新,带给每一代机制币收藏者所需要的营养。”在孙先生看来,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知识,永远不会过时。而当今的书籍缺少前人那种“潜心”与“严谨”,“倘若收藏者力求投资效应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话,不计后果地盲目出书,危害更大。”

    如何寻找一本适合自己的好书?业内人士建议广大藏友,应该先明确自己的收藏兴趣点,然后才能有的放矢地选择工具书籍。在选择书籍时,应多以前人经典为主。不过这些经典往往由于时间上的局限性,缺乏与时俱进的更新调整,因此藏友们可以有甄别地选择今人撰写的书籍。“为保险起见,藏友们可以对各省市钱币学会编撰的图书予以更多关注。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等辅助手段,查询口碑较好的书籍。”业内人士还建议藏友,在购买钱币专业书籍的同时,不要忽视诸如《中国货币史》这样的资料性书籍,此外,历史文献、与钱币界有关的名人传记,同样是藏友们学习钱币知识的重要途径。

标签: